工商時報【于國欽】
■台灣、美國等一些國家的失業率總會在暑假期間升高,隨後回降,以去年而言,台灣5月的失業率僅4.12%,至7月升至4.31%,美國5月7.9%,至7月大幅升至8.6%。
■每天總有人進入勞動市場,也有人退出,進入者稱為「勞動力」,退出者則稱為「非勞動力」,每年暑假期間由於大批畢業生投入尋職行列,勞動市場因此會出現特有的暑假現象。
近三十年台灣失業率的高峰期幾乎都落在暑假期間,何以會有這個現象,多數人恐怕不甚明白,事實上這和每年6月的畢業典禮有關。
國內大學幾乎都在6月舉行畢業典禮,近年讀大學、研究所的人愈來愈多,合計學生總數約120多萬人,經過三、四年的學習,每年約有30萬人自大學、研究所畢業。
在校園唸書的逾百萬名大學生,除非他們去打工,否則他們全屬非勞動力。何謂「非勞動力」?依定義,求學、高齡、賦閒及料理家務者由於沒有工作意願,身處於勞動市場之外,因此皆屬非勞動力。
勞動力激增 職場難消化
台灣這樣的「非勞動力」約有810萬人,其中當然包括120萬名在校園裡的大學生,當有一天他們畢業了,有人會進入職場,有人會繼續唸書,另外還有些人會去當兵。因此每年6月這30萬名畢業生的「非勞動力」身份總會在隨後幾個月內出現微妙變化。
這個變化情況如何?依教育部調查,歷年畢業生裡約有四成會進入職場,以一年畢業人數30萬估計,每年6月畢業典禮之後的兩、三個月裡,總有12萬名青年人會由「非勞動力」變為「勞動力」。
許多人看到「勞動力」這個詞彙,會誤以為他們是有工作的人,事實上,勞動力只是指那些有工作意願、有尋職行動的人而已,並不代表已有工作。勞動力還可再分為兩類,找到工作者稱為「就業者」,沒找到者稱為「失業者」。
以這個定義來思考每年6月走進職場的12萬人,踏出校園立獲工作者固然有之,但是多數人總得找一、兩個月,於是在那一、兩個月裡他們就成了「失業者」,從而推升了7、8月暑假期間的失業率。
以今年7月而言,在應屆畢業生投入尋職行列下,勞動力比前一個月增加了3.9萬人,其中固然有2.5萬人找到工作,但失業者也因此增加了1.4萬人,失業率遂升至4.25%,創下近八個月新高。
由此可以得出一個法則,那就是當「非勞動力」大量湧入職場變成為「勞動力」時,由於企業不可能在短期內全部吸納,失業率必然會走高,待市場經兩、三個月逐漸調整,失業率才會趨緩。
季節性因素 非台灣獨有
台灣近三十多年,每年失業率最高峰總是落在8月,9月開學後逐月回降,這個規律性只有在亞洲金融風暴、網路泡沫瓦解、全球金融海嘯期間出現例外(因為循環性超過季節性),多數年代暑假失業率升高,係季節因素使然,不應解讀為景氣下滑。
事實上,美國也有暑假失業率升高的現象,美國多數大學的畢業典禮在5月舉行,隨著學生走出校園進入職場,6、7月份美國勞動參與率總會提升0.5個百分點(約125萬人),試想,當勞動市場湧入逾百萬人找工作,失業率豈能不升高?
我們查考美國勞工統計局的資料可以發現,美國未經季節調整的失業率總會在6、7月升高,至8月回降,看來失業率的暑假現象,並非台灣所獨有。